向全國第一方陣邁進,武漢力爭3年后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500億元
來源:湖北招工(直招)信息網 發布時間:2020-10-09 10:43:13
“通過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武漢市力爭到2023年達到以下目標: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5000億元,人工智能核心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人工智能產業進入全國第一方陣,建成全國領先的人工智能創新資源集聚區,打造全國先行先試和應用示范樣板?!?/p>
28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武漢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相關情況。武漢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武漢人工智能的發展現狀和人工智能武漢建設方案主要內容。
該負責人說,武漢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基礎良好,應用場景豐富多元,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集聚了李德仁、劉經南、丁烈云、丁漢院士等高端領軍人才和團隊。武漢大學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設立了人工智能一級學科,與小米公司成立了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華中科技大學成立了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學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2019年,武漢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100億元,相關產業規模超1000億元;集聚了長江存儲、小米武漢總部、人天機器人、傳神語聯網、華為武漢研究院、新思科技武漢全球研發中心、百度云智學院、曠視科技武漢人工智能工程院等一批具有自主核心技術的人工智能企業和研究機構,在新一代機器視覺技術、智能駕駛輔助系統、行為式身份驗證、智能工業機器人操作系統、智能紅外檢測等細分領域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武漢在智能養老、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智慧醫療、智能化公共服務等領域積極開展人工智能推廣應用,獲批了國家人工智能條件下養老社會實驗試點城市、國家“智慧教育示范區”,開通了全國首條自動駕駛示范專線、全國首條5G智能制造生產線,發放了全球首張自動駕駛商用牌照,成立了國內首個自動駕駛城市示范與產業協同創新聯盟。
武漢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已出臺《院士專家引領十大高端產業發展行動計劃》《武漢市新型智慧城市頂層規劃》《武漢市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制定了《武漢市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
這位負責人說,《武漢建設方案》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示范、政策試驗、社會實驗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立足武漢實際,發揮武漢產業優勢,以存儲器、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三大國家級產業基地為依托,以提升關鍵技術、拓展應用場景為重點,提出打造“一芯引領、兩網支撐、四大重點應用場景”的發展格局。
在國家存儲器基地,128層QLC閃存已成功研發,首次實現與國際同行的齊頭并進。記者高勇 攝
“一芯引領”即重點發展智能芯片,圍繞國家存儲器基地,以東湖高新區為核心發展區,開展智能計算、智能存儲、智能通信關鍵技術攻關,突破一批智能芯片關鍵核心技術與產品,建成全國最大的存儲器研發與生產基地,著力打造產業之“芯”、區域之“心”、動能之“新”。
“兩網支撐”即加快發展智能網聯汽車與網絡安全,依托兩大國家級產業基地,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推動傳統汽車產業智能化、網聯化發展,打造網絡安全產業集聚區。
確定了交通、制造、數字設計與建造、醫療四個重點應用場景,即:重點建設城市智慧交通大腦,實現智慧交通管理一體化;重點強化智能制造系統集成應用,推進制造過程智能化;重點發展智能數字設計,助力武漢建設世界設計之都;重點推廣智能建造技術,實現“物理基建”向“數字基建”轉變;重點構建基于人工智能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與醫療服務體系。同時開展人工智能政策試驗,營造有利于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制度環境。開展人工智能社會實驗,探索智能時代政府治理的新方法、新手段,推進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強化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條件支撐。
省科技廳、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了我省出臺的《推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技術創新工作方案》和《湖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0年)》,提出發揮武漢試驗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到2030年,全省構建成熟的人工智能發展環境,形成關鍵技術領先、特色應用引領、軟件硬件均衡發展的產業體系。屆時全省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18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1.2萬億元,形成50家以上國內有影響力的人工智能企業。
相關報告顯示,到2030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將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推動勞動生產率提高20%以上。誰率先占領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高地,誰就能贏得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動權。
興趣標簽(點擊標簽查看更多同類文章)
企業登錄 | 企業入駐
企業直招,就上湖北直招信息網!
鄂ICP備18013737號-3 Copyright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2789號
版權所有:武漢樂學百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聯系我們 | 關注我們 | 企業名錄